换皮肤

致公风采

News and technology
文学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致公风采>>文学园地

书香支部|再读《北极星》

发布时间:2022-07-18阅读次数: 分享到:
散文像窗户,透过它,人们可以望得更远,更高,看见更多的东西,引起沉思和遐想。        ——柯灵
我的书案上有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北极星》,书页已然泛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3月北京新1版,0.32元,封底还钤有蓝色的圆印戳:池州地区新华书店。
《北极星》,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吴伯箫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散文结集。
记得上初中时,在《语文》课本里第一次学过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当时语文老师强调背诵默写的段落即是那卒章显志的结尾:“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初,读池州师范时,在《文选与写作》课本里又遇见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受师范何士恒老师对散文的审美引导,那时我喜欢上了《难老泉》作为纪游散文的那种赋体的铺陈、典故的援引和渊雅的情致。

这两篇散文,皆出自散文集《北极星》。缘起于学生时代对这两篇散文的初始的阅读和学习,我对散文家吴伯箫不由心生景仰,对其散文集《北极星》自然更是心存仰读。

1983年暮春时节的一个星期天,我与同学尚文,相约出了师范校园,那时小城没有什么可逛的,只有新华书店,是我们常去的。不承想那次的相约,我们在新华书店的柜台里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闪亮的散文读本《北极星》。于是,我将《北极星》买了回来;印象中,当时,我还跺一跺脚,抱回一本标价2.00元的由吴湖帆题鉴的《芥子园画谱》。

想来,那时真的是青春年少。初读《北极星》,我并没有完全读通,也没有完全读活。

一晃几乎四十年了,吴伯箫的这本散文集《北极星》,于我,我感觉它如同老成持重的长者,不离不弃的知己。无论是工作的调动,还是人生的辗转,《北极星》始终跟随在我的身边,当然还有那一本心爱的画谱。每一次翻一翻,读一读,于我都有新的收获。

我一直敬佩吴伯箫坚定的文化自觉,孜孜以求的热情,豪迈乐观的调子,质朴浑厚的文风。正如他的战友、诗人张志民所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词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象一位身穿土布衣裤、家做布鞋的村姑,她脸上没有脂粉,但那种自然的美,那种天然的健康,比艳丽的浓妆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再读《延安》,仿佛让人再一次身临其境,走进那铄古灼今的革命圣地,一一地瞻仰杨家岭、枣园、王家坪……
再读《记一辆纺车》,更能感受延安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字号召的伟大魅力。
再读《菜园小记》,我感觉,似乎是又一次踩向蓝家坪的畦垄,闻到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蔬菜的清香。
再读《歌声》,歌声依然嘹亮,歌声依然激动人心。是啊!“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再读《窑洞风景》,更生向往之情,“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那可是地道的一幅延安窑洞风情画啊!
“‘到延安去’是一种豪迈的行动。‘作延安人’是一种很大的光荣。”三、四十年代,吴伯箫在延安生活、工作、战斗过近八年。这一组回忆性的散文,笔翰墨畅,诗意盎然,既具有历史的时代风格,又饱含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可谓是吴伯箫抒写延安生活、恋念延安情结、歌扬延安精神的大块文章。
是啊!延安精神!光芒万丈。
近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其中《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第98页)的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在延川生活期间,对延安精神有切身感悟,当年每到一次延安,心里都充满崇敬和激动。这次再到延安,仍让我深受教育。”
铭感于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再来看吴伯箫《北极星》中的“延安系列”的散文名篇,我想,其散文的思想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定然是历久弥新,一读再读,自然会获得一份思想的沐浴、精神的砥砺和文情的熏陶。
(作者:池州市基层委,吴毓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