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皮肤

致公风采

News and technology
党员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致公风采>>党员风采

征文|力践为民初心 勇担振兴使命

发布时间:2022-10-17阅读次数: 分享到:


为喜迎中共二十大和致公党十六大,深入开展好“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7月份开始,省委会在全省致公党员中开展了“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省属组织积极发动党员参与,我们陆续收到党员撰写的征文。本期“安徽致公”微信公众号推出党员优秀征文3篇。

作者(右一)正在蟹苗产业基地调研蟹苗培育情况


2021年9月,牢记组织的殷切嘱托和期待厚望,主动请缨,从市直机关选派到基层一线,在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开展为期三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

脚上沾的泥土多了,离农民的心更近了;基层干部接触多了,对基层的了解更深了;去田地里的次数多了,对土地更加热爱了;处理矛盾困难和棘手问题多了,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了......驻村一年多以来,在各级组织的关心指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我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扎基层一线、立足岗位建功,淬炼为民初心、奋力担当作为,迅速完成了从一名机关干部到村干部的角色转变,在工作开展中边学边干、探索创新,自身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力践为民初心,让产业旺起来。七房村蟹苗培育产业由来已久,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享有“中华蟹苗第一村”的美誉。七房蟹苗虽规模品质有所保障,但传统蟹苗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大。如何拓宽这一产业链,成为我驻村以来调研的重要课题。螃蟹为应季产品,难以保存且单价较高,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销失衡的情况,七房村的蟹苗近几年更是因为疫情等原因导致滞销。面对这一困境,我决心在蟹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业上做文章。为此,我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内养殖大户和培育专家,积极挖掘周边地区从事相关蟹产品的企业,经过前期多次拜访、洽谈,与马鞍山市依水源食品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将村内优质二龄蟹进行深加工,制作成蟹黄酱、蟹钳肉、蟹腿肉等即食产品,将二龄蟹从以往滞销的情景转换成待价而沽、供不应求的状态,并形成了稳定的供货渠道。于此同时,积极探索“旅游+研学”模式,与当涂县委党校联系,在七房村“党群微家”挂牌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截止目前已承接各类培训、会议等活动50余次,参观人数达2000余人次,打响了七房村的知名度。下一步,计划与村“两委”、农户通力合作做足乌溪“美丽水乡”这篇文章,拟定开发“游船农家乐”,定期举办蟹文化演出,通过蟹舞、蟹灯的表演吸引周边地区游客前来七房村参观游览,品鉴河蟹、二龄蟹制品,感受蟹文化,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能参观到水乡美景,为村内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

力践为民初心,让农民富起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这句话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民。只有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家底厚起来,生活富起来,才有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通过前期的走访发现,农村金融存在一定的盲区,特别是养殖户,苦于资金压力而无法扩大生产,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风险大、利息高,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良性更迭。驻村以后,我充分发挥原工作单位的资源,积极与各大金融机构对接,健全村银联建机制,建起村内“金融服务室”,邀请金融机构上门为农户提供低利率贷款,依托党建引领信用村工作,村民在参与信用评级后,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上申请,最高即可享受无抵押纯信用贷款100万元,利率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确保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养殖大户的燃眉之急,村内还有一些相对困难的群众需要帮扶。根据走访摸底情况筛选出30户困难户,联系四家帮扶单位结对包保帮扶,形成“一天一记录、一月一走访、一季一调度一年一汇报”帮扶机制,确保应帮尽帮,争取到帮扶资金、物资等共计20余万元。特别是针对生活不便的五保户卫品瑶,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为其免费安装自来水,购置灶台、橱柜,修建淋浴室及无障碍坡道,赢得邻里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利用农闲、下班的时间,和老乡拉家常、聊政策,根据不同户情精准宣讲,在医保报销、惠农贷款、创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力践为民初心,让乡村活起来。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需要全体村民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让村民有参与感,作为驻村干部,经常邀请村内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深入交流,与村“两委”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围绕产业发展的现状、瓶颈、思路深入探讨,让每一个村民的声音都能发出来。定期召开旅外乡贤茶话会,介绍村内发展情况,借由乡贤广阔的资源,为村内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出谋划策。同时整合村内“红色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吸纳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帮带能力强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将“红色帮帮团”由开始的15名志愿者发展到现在的30名成员,还有暑期一些返乡大学生作为后备力量,为确定的帮扶对象签订帮带协议、建立帮带档案,为帮带对象提供蟹苗培育、成蟹生态养殖、苗木花卉种植等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们主动对接,积极行动,让七房村实现了“能人富”向“共同富”的转变。

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绿树成荫,清澈见底的小溪花鱼嬉戏,村庄的风貌提升了,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干群的关系更紧密了;许多帮扶对象逐步有了稳定就业或产业,家里建起了新房,面貌焕然一新......看到驻村帮扶带来的发展成效,看到村民的可喜变化,听着群众对党和政府溢于言表的感激,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我深深地感到,只要初心恒定、信心坚定,真情付出、真心帮扶,就能不辱帮扶使命、不负振兴重托。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的政治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站在全新的起点上,作为一名致公党员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聚焦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担当实干、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以更大的担当、气魄、干劲,继续谱写一曲动人的多党合作之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为马鞍山市委会花山一支部党员、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靳雨芬